汉森四磨汤,它有怎样的前世今生?年过七旬的知名中医、湖南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朱德湘从宋明古方到今世民俗,讲述四磨汤的济世传说。
朱德湘出身于中医世家,17岁就随父学习中医,1979年即被选拔为全国中医药专业人才,先后主持《中医药导报》及《湖南中医》杂志达20余年。四磨汤作为我国民间沿用千年的济世古方,研究中医多年的朱德湘十分了解,在他的记忆中深刻记忆着一段关于“四磨汤”起源的神奇故事。
朱德湘介绍道,千百年来,民间一直沿袭着这样的习俗,婴儿出生一周后,父母就开始给小儿服用“四磨汤”,直到三岁。传说北宋乾德年间(公元968年),晋王赵匡义(即后来的宋太宗),喜添三儿子赵德昌(后来的宋祯宗)。小王子生得乖巧伶俐,招人喜爱,唯有一样让晋王爷不安:小德昌的肚子一直不好,经常腹泻、腹胀、胃口也差。两个月过去了,王府内太医几经拿脉开方,小德昌的病仍不见好转,晋王不悦,将太医逐出王府,并张榜告示:“凡治愈爱子疾病者,赏金千两,封地百亩……”
一时间,附近“名医”闻讯纷纷前来献方治病,但小德昌的病情仍无起色。一天,一银须老翁一言不发拨开人群,揭榜直奔王府而去。经过一番望、闻、问、切,只见老翁从他那葫芦中取出四包药材,交御医用钵水磨后煎煮半个时辰,让小德昌喝下。约莫两个时辰,小德昌放了一个长屁,又拉了一泡尿屡。过了一会儿就叫着要吃点东西。连服三日后,小王子饮食正常,身体逐渐恢复,晋王大悦。
原来,老翁姓游名连俊,字长卿,湖南衡山人。此药名叫四磨汤,因由木香、枳壳、槟榔、乌药等四味药用水磨服而得名。系游翁祖传秘方。婴幼儿行气导滞、调和肠胃十分灵验,久服无碍。晋王见游翁精通医道,就劝其留在王府潜心研究医道。“四磨汤”自此成为王府常用御药。游翁告老还乡,回到湖南衡山(今衡阳)开了一间药铺济世救民,传授医道。由于“四磨汤”的疗效显著,当地老百姓纷纷前来购买,给婴幼儿服用,以调和肠胃,治疗乳食内滞,腹胀、腹痛、消化不良等症。
四磨汤的美名很快由城镇传至农村,沿湘江流域传遍湖南、湖北……久而久之,渐渐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习惯,婴儿出生一周后,不论是男是女,有病无病,都给服用四磨汤,这样,孩子成长过程中,一般不会再闹肚子,肠胃特别好。这个习惯从民间到现在已沿袭1000多年。
朱德湘告诉我们四磨汤又称“四磨饮”,最早记载于宋代医学名著《严氏济生方》,是书中400个处方之一,组方为乌药、人参、沉香、槟榔,沿用至明代,医书《痘疹金镜录》在《严氏济生方》基础上进行配方增减,将原来的人参、沉香调换为木香、枳壳。
四磨汤是一种快速排除胃肠积滞,全面增强、调理消化机能的特效验方。方中的木香行气止痛、健脾消食;枳壳理气宽中、行滞消胀;乌药顺气畅中、散寒止痛;槟榔导滞、杀虫、利水,四药合用可理气调血、疏通经络、调和脏腑,从而恢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,完全符合 “气上宜降之,气逆宜顺之” 的中医理论。其特点是纯中药、见效快,对于治疗儿童肠胃疾病、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乱有较好疗效。
朱德湘回忆道,服饮四磨汤在湖南地区沿袭多年,最初,老百姓通常会在药店购买四味药和钵碗。小孩刚出生会因为胃肠功能发育未全,食用东西会有涨肚、腹痛的情况而哭闹,这时母亲都会将木香、枳壳、槟榔、乌药用钵碗混合碾磨成粉冲水给小孩服饮,小孩喝后很快就能见效。这样的服饮传统在湖南地区沿用至今,直至1994年汉森四磨汤的问市,则有效地便捷了四磨汤的服饮习惯。
改革开放以来,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,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对四磨汤这个民间验方也做进一步开发研究。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首开先河,把四磨汤制成了更方便的现代汤剂口服液,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推向市场,推广全国。
汉森四磨汤市场推广20多年来,产量由最初的1000万支/年,发展到2012的年产量1.97亿支/年,2012年为企业带来了3.36亿元的销售收入,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68.71%,并成功推动汉森制药(SZ:002412)在深交所的挂牌上市。如今的汉森四磨汤已成为汉森制药的核心竞争产品,并立足于借此发扬中药文化,促进我国民族中药产业的发展崛起。